乡村振兴,人才是关键。在泉城济南广阔的土地上,有这样一批致富带头人,他们都是掌握致富本领的“本土能人”。如何加大对他们各方面的扶持力度,从而带动一方振兴,是乡村振兴中的一个大课题。
庞冲
孝里镇有个一吃成名的“山药哥”
“经过现场实测,九斤黄亩产量达5896.5公斤。”随着市农业局专家宣读测产报告,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。这是发生在11月1日长清区孝里镇举办的山药丰收节上的一幕。
继去年该镇成功举办首届山药文化体验节后,孝里“山药哥”庞冲种植的山药可谓是一“吃”成名。其山药基地地处黄河沿岸的庞道口村,风景优美,环境优良,无污染,沙壤土质,土壤疏松,通气透水,富含各种微量元素,种植出的山药品种有九斤黄、白玉、铁杆、西施、紫玉等,外观好、口感好、品质好,深受消费者喜爱,是济南市最大的山药种植基地。基地严格按照“五化六统一”标准进行生产,把舌尖上的安全放在第一位,产品质量可追溯,2017、2018年连续两年被认定为济南市蔬菜标准园。
“山药哥”庞冲曾经不种山药,在济南闯出了小名堂。虽然事业有成,农村老家的爷爷奶奶和老父亲却一直是他心里最挂念的。通过多方考察,他不断寻找适合家乡发展的好项目。终于在2015年回到了家乡——庞道口村,拿出资金流转了土地,种起了山药,当起了农场主,也把父亲拉到了农场里,90岁高龄的爷爷奶奶更是乐开了花。这父子兵一上阵就一发不可收拾。
今年山药节以“庆祝丰收、弘扬文化、振兴乡村”为主题,徜徉在千亩山药园里,亲身感受丰收的喜悦,再捡拾一把山药豆,寻找初冬的田间乐趣,周末闲来无事的你也可以带着家人来这里挖山药。
王军汉子与花结缘敲开致富门
说起王军种植菊花的经历,还与另外一种花卉有关,那就是平阴的特产玫瑰花。2015年,王军在自家地里培育了几亩玫瑰苗,但受市场行情价格影响,收益并不稳定。通过多方考察,王军了解到,菊花生产周期短、见效快、市场竞争力强、生态效益好。于是,他有了一个新鲜的想法,那就是通过玫瑰花套种菊花的方式,实现5月观玫瑰、10月赏菊花的愿望。
当年,王军在流转集体土地30亩的基础上又承包土地100多亩,种植了30多亩的菊花,60多亩小麦、玉米、大豆等粮食作物。
如今,王军的菊花田已经种植了三年多,菊花的品种主要有亳菊、金丝皇菊、婺源皇菊等,亩产达1500公斤左右,其中既有可入药的菊花,又有做茶饮的菊花。菊花不仅让王军致了富,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他,还尽心尽力为身边的群众提供增收的机会,赢得了乡亲们的赞誉。
村民看到王军种植菊花获得成功,不少人向他求教种植技术,平日里给他开挖掘机的常正奎就是其中之一。
王军不仅无私传授致富心得,还在田间地头给他讲种植技巧、注意事项和市场需求。“只要谁想种,我都会免费提供菊花苗子。我的目的不是一个人致富,而是想要带动更多的村民发展菊花产业,让集体和村民都增收才是我最大的愿望。”王军说。
谈到未来发展,王军设想很多,他想借产权制度改革的东风,根据亩收入和效益水平,给村民在每亩兜底租金的基础上进行上浮分红,效益好,村民多收益;效益不好,王军自担后果,村民的基础租金不变。今年菊花盛开时每天迎来不少前来游玩的游客也给王军带来了启发,按照他的设想,将村里无人居住的老房子修缮后发展餐饮,上几道拿得出手的特色菜,既留得住游客,又给群众带来了收入。
(本报记者冯经伟通讯员周娟)
怀保全
黄河岸边的致富“领路人”
天桥区桑梓店街道东秦村是黄河边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,但就是这个小村庄,几乎家家住新房、开汽车。原来,村内靠着水果、蔬菜园区富了起来,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采摘和品尝,村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。这一切,都离不开村党支部书记怀保全的努力。
2002年,怀保全上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。面对老人和孩子留守村内、适龄青年讨老婆都是奢望的现状,怀保全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他多次外出“取经”,与村“两委”反复开会研究,结合借鉴的“良方”和本村村情,最终决定尝试整合全村土地资源,实行土地流转,寻求新的发展路子。
通过广泛征求村民意见,他发现要将世世代代耕种的土地交出来,很多村民不能接受。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,怀保全带领村“两委”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,讲政策、道好处,因人而异制定“突破”策略。历时三个多月,村民心中的疙瘩一一被解开。
为了满足十几户村民坚持种地的意愿,怀保全将剩余土地进行重新调整予以分配。2010年,东秦村200余亩土地成功流转,24万元的收入成为有史以来村集体经济收获的“第一桶金”,东秦村从此告别“空壳村”。
尝到甜头的怀保全,借着村民的高涨热情,继续扩大土地流转面积,利用5年时间,共流转土地800多亩。如今,由12家农业合作社、公司建设的20个冬暖式大棚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,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31万元收益,解决了村内26名村民的就业,曾经的田地变成了“金饽饽”。草莓、葡萄、火龙果等无公害水果反季节种植,一年四季引来众多采摘的游客,东秦村渐渐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“突围之路”。未来,怀保全打算进一步深挖农业种植的潜能,持续提升大棚内部条件和外部基础设施,不断增加旅游元素,以多元化“农业+旅游”的模式创收致富,带动更多年轻人回村发展。(本报记者 张素芬通讯员 刘娜)
董作廷
黄瓜种植户大棚里的“活雷锋”
今年42岁的董作廷是济阳区曲堤镇董家村有名的“能人”,也是出了名的“大忙人”,在种植户的家中,经常有他的身影出现,往往刚解决完一个问题就被其他村民叫走了……提起董作廷,董家村及周边村的老百姓都知道他,也都感谢他。
至今,董作廷都记得2003年的那个秋天,在曲堤镇政府的大力引导下,董家村决定发展大棚黄瓜种植,在村干部做工作之前,他就积极报了名,成了第一批“吃螃蟹”的人。为了把黄瓜种好,初中文凭的他天天捧着书,定时看《乡村季风》等节目,按照书上和电视上说的一边学习,一边摸索,遇到不懂的就向技术员请教,慢慢地掌握了育苗、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。当年他种植的3亩黄瓜就带来收入5万多元。如今他已熟练掌握了黄瓜种植生产技术,种植出的黄瓜高产、品相好。在曲堤黄瓜市场,有北京的客商认准了他种的黄瓜,给出了最高的收购价格。目前,他和妻子种了2个黄瓜大棚,其中一个是高温大棚,另一个是低温大棚。每到黄瓜上市的时候,他每天都要摘300公斤左右,最高的时候一天能摘450公斤,现在他每年的黄瓜种植收入已经达到了20余万元。
董作廷致富不忘乡亲,是村民们随叫随到的“活雷锋”。他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指导乡邻们种植黄瓜,在生产过程中只要有群众向他请教种植难题,他总是有求必应,而他的手机号码也几乎成了本村菜农的热线电话。接到求助电话后,他总是放下自己手中的活,赶赴菜农家中,手把手地义务帮助乡邻解决种菜技术难题。在他的带动下,全村黄瓜生产发展迅速,目前董家村有黄瓜大棚170个,仅黄瓜一项,全村人均增收10000元。